第57章 本土化不代表土(1/2)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同样的,对宁浩就更可惜了。那么好的电影,才这一点票房,觉得欠他一张票。
宁浩收割了一波观众缘,对于他以后的电影有很大好处。
这一世,在改变观众对于国产电影偏见上,《疯狂的超市》做的比《石头》更好。
《超市》更接地气,不用观众事后感慨,当场满足。
“不要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我们要自信一点,再自信一点。”
沈三通指出目前《石头》剧本的问题。
宁浩在《石头》这部戏里,是有点不自信的。
一方面宁浩非常喜欢盖·里奇的电影,更加欣赏其拍摄手法。
另外一方面,宁浩有顾虑,怕观众不接受,也怕被人骂抄袭。
所以在剧本写作上,他刻意回避盖·里奇的手法,企图建立一种全新的方式。
沈三通认可这个想法,本土化是对的。
要赚中国观众的钱,就要让中国观众喜欢,必须本土化。
但什么是本土化,沈三通和宁浩就有了一些分歧。
或者在什么是中国化方面,有分析。
《两杆大烟枪》那种混乱、黑暗的背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英国有那样的文化。
英国的大缺大德,可不是只对殖民地,它对自己的本国民众也一样。
举个例子,当年铁娘子撒切尔弄私有化,把铁路分了。
搞的方式非常脑残,政府承担运营成本,收钱的交给私企。
把整个工人,也就是底层出路给断了。
盖·里奇就成长在那个环境之中。
如此环境之下,产生的文艺作品,带着混乱、黑暗、绝望很正常,可以理解。
谁放在那个环境之中都是这样。
可是老中不一样啊。
宁浩理解的本土化,在沈三通看来,是“土化”,一股土味。
弄进泥地里,为了本土化而本土化。
好在没有多少殖味,多少能让沈三通接受一点。
前世沈三通干土木,真是憋了一肚子火,亲眼目睹了舆论变化。
80、90年代,中国基建不行,吹基建吹高楼大厦。
零几年之后,特别是08年之后,中国基建行了,变成高铁等一等你的人民了。
改吹内涵,吹文化了。
谁说国产电影一定要土,谁规定中国就是土?
那建设那么多高楼大厦做什么,要工业化干什么?
国外的高楼是高楼,是文化,是文明。
中国的高楼就不是高楼了,换成中国,基建发展反而成原罪了?
没这个道理。
方言可以有,但是不需要刻意。
当然了《石头》也有可能是成本问题,但是沈三通监制这版,厂房要有厂房的样子。
经营困难,人愁眉不展,但是色彩要亮,地方要宽敞。
01年加入世贸之后,是迎来大发展的。
来点工业文明的东西,精神状态要振奋。
不是大缺大德的英国就不用硬cosplay,自信一点。
“我会和浩子做好沟通。”邢爱娜将沈三通要求记下来。
“沈导,我们一定编好这个故事。”岳小军等编辑也做了表态。
他们参与到具体的编写工作,才知道是《超市》第二部。
很激动。
这可是一亿五千万电影的续集,弄好在这行一步登天,扬名立万了。
“我只是提一下意见,这部戏主要还是以宁浩的想法为主。”
沈三通对于《疯狂的石头》剧情记得很清楚,他也多刷过,真是一部好电影。
不过他不会直接拿出来,这是宁浩和其他主创的机会。
《石头》这部戏里面,他的角色是元帅。
将军是宁浩,其他都是小兵。
元帅是要统筹大局,把握方向的。
元帅去抢将军和小兵的活,没这样做事的。
要不是宁浩跑电影节,沈三通只会在宁浩在场的时候,挑一个编辑代表沟通,而不是直接和编辑沟通。
《石头》这个项目,沈三通只抓宁浩,只有宁浩达不到他的要求,他才会出手。
当然,那个时候出手,就是换将了。
宁浩前世很厉害,对国产电影有贡献,但是再三达不到沈三通的要求,也只能换。
《超市》一亿五千万票房,全产业链条以亿为单位的生意,不是过家家。
《石头》这部戏作为疯狂的第二部,沈三通甚至觉得不一定有《超市》的票房高。
《超市》很简单,主线非常简单,各种搞笑。
搞笑的表层之下,埋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也很好挖出来,没有门槛。
《石头》是有观影门槛的。
多线叙事,时间线还有点错乱。
资深影迷会大呼牛逼,但弄不好普通观众要骂娘。
沈三通必须慎重些。
……
2月18日。
中画电影数字技术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五千万元(不是实缴,规定时间缴纳就可以,有很多套路),中影以技术入股占了三成股份。
中画就是中画,不是简写,全称中画。
“中影拥有电影数字特技制作系统、电影胶片转高清晰度制作系统、国内唯一的数字影院影片母版制作系统,具备了完成电影数字化制作全过程的条件和基础。”
签约仪式上,韩三平发表讲话:“我们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进行电影数字基础建设投入,发展电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