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第一更)降维打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沪上书展,花城社的展位是比较朴素的,并没有租用大场地召开什么发布会,只是在展位旁边预留了比较大的一块地方,做了一块广告牌当背景,给张潮签售《你的名字》用。
  毕竟这部小说两个多月前才在《青年文学》上了连载过,本身没有什么神秘感,花城社对销量的预估是应该不会超过60万册,虽然也算是超级畅销书,但与《少年如你》还是有一定落差的。
  不过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早上八点多钟,书展还没有开门,组织方就接到了几个电话,然后如临大敌般,赶紧派人到外面找有条幅印刷机的大型文印店。
  10点钟,花城社的展位上就挂起大红的横幅:
  粤省花城出版社·港岛明窗出版社·青年作家张潮《少年如你》授权出版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原本懒懒散散的几个记者,立马精神起来。其他出版社与港澳台合作,引进作品居多,输出作品较少,《少年如你》都出版小半年了,竟然还能产生这样的新闻价值。
  没过多久,越来越多得到消息的记者聚拢到花城社的展位前。书展的工作人员开始增设条桌和折叠椅,前面两排桌子还铺上了红色的桌布。
  这是有领导要来啊!记者们立马开始打电话摇人。
  没过多久,花城社的社长萧建国,以及张潮就来到了现场;又过了一会儿,花城社的上级单位,粤省出版集团的领导领着几个人,也来到了现场,并且坐到了第一排的位子。
  很快签约仪式就开始了,作为主持人的萧建国先请出了潘耀明,做了隆重的介绍,并请他讲话。
  潘耀明说道:“加强港、粤两地的文化交流,目的就在于让两地的青年一代能够互相认识、彼此了解。张潮先生的《少年如你》,关注到了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相信也会引起港岛青少年的共鸣……”
  萧建国又让张潮也说两句,张潮实在没啥话说,就简单敷衍了两句,无非就是“荣幸”“期待”“感谢”……
  粤省出版社的领导做了总结讲话:“我们集团一向希望内地的图书市场既要能‘请进来’,也要能‘走出去’。这次签约,不仅代表着……,而且说明了……,同时引领了……”
  就在张潮快要睡着的时候,签字环节终于正式开始了。
  首先是花城社与明窗社签订一个战略合作协议,紧接着就是张潮个人与明窗社签订《少年如你》在香港的出版协议。
  最后几方拿着协议书合影,记者一阵噼里啪啦拍。
  仪式结束了,但人群却没有散。工作人员登高爬低,把横幅取了下来,然后又挂了一个新的横幅上去:
  岛国集英社·青年作家张潮《你的名字》漫画授权出版签约仪式
  粤省出版社的领导没有走,而是从中间的位置挪到了旁边。不一会,组织书展的相关部门领导来到了现场,坐到了主席台正中。
  这时候,闻讯赶来的记者已经把这里围得水泄不通了。现场的主持人也从萧建国,换成了《燕京卡通》的主编阎宝华。
  集英社的社长谷山尚义在阎宝华的介绍中隆重登场,在翻译的帮助下,讲述了自己与《你的名字》结缘的经过:“……《你的名字》首先是它的绘画风格深深吸引了我,后来我找人翻译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发现故事也十分优秀。引进这样一部漫画作品,不仅可以给我们的杂志带来新鲜血液,而且能启发我们岛国的漫画家。
  文化需要交流,才能创新。20年前,鸟山明创作《七龙珠》的初衷就是画一部岛国版的‘西游记’,所以主人公叫做‘孙悟空’。而今天张潮桑的故事与夏答酱的绘画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在现代都市背景下的魅力……”
  众记者奋笔疾书:“集英社社长盛赞张潮夏答组合媲美鸟山明!”
  张潮:“……”
  而这次张潮发言认真了一点,他说道:“《你的名字》的能引起集英社谷山社长的注意,主要应该归功于我们的漫画家夏答。是她优秀的画功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赋予了文字新的生命。这部漫画证明了国内画师,也具有媲美岛国一流画师的水平,我相信它也能在岛国取得成功。你们应该去好好采访一下夏答,宣传宣传我们的国漫。”
  领导仍然是做总结发言的:“沪上书展,除了要把国外优秀的作品‘引进来’,而且还要帮助国内优秀的作品‘走出去’。这次签约,代表着……,说明了……,引领了……”
  最后,张潮和谷山尚义签订了《你的名字》漫画版的出版协议,合影留念。
  就在记者们以为签约仪式已经结束、可以采访张潮的时候,工作人员再次换上了新的横幅:
  岛国角川集团·青年作家张潮《你的名字》小说授权出版签约仪式
  粤省出版社的领导领着人坐到了第二排,组织书展的相关部门领导挪到了旁边,然后沪上管文化的领导就坐在了第一排的中间。
  场地里的记者已经站不下了,许多人只能在外围高高举着照相机拍摄。
  主持人自然换成了《青年文学》的李世栋。而来者,正是角川书店的掌舵人、社长角川历彦。
  角川历彦的讲话内容与谷山尚义大同小异,并且总结道:“张潮桑的年轻让我想到了川端康成,同样在不到20岁的年纪,同样拥有优美的笔触和敏锐的感触……”
  众记者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