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与南国系的大决裂!(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直到下课铃响,梁晓生才回过神来。他看向张潮的眼神很复杂,似有千言万语,最后却只说了一句:“你说的不错,希望你能坚持自己的道路。下课!”
  梁晓生离开以后,同学们都围着张潮,叽叽喳喳地讨论刚刚他刚刚讲的这些观点。这些同学大多数都是在“现实主义”引领下,走上文学道路的,所以张潮的观点对他们来说格外具有冲击力。
  “现实主义”一直被视为国内文学的正统所在,十多年后,梁晓生能凭借《人世间》获得“茅盾文学奖”,凭借的就是这个奖项对现实主义作品的青睐。
  但是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原则,确实有点“穷途末路”的意思。除开国内还有像梁晓生这样坚持在这个阵地的大作家以外,国外已经几乎没有纯粹的现实主义作家了。
  张潮自己本身就想多尝试一些写法,肯定不会拘泥于现实主义。所以和梁晓生这样好为人生的大作家言语相左也是难免的了。
  下午他又赶回燕大上了课,不过只有两节,不到4点就下课了。
  张潮正想回家去,燕大剧社的社长崔文钦给他打了个电话,让他去看看《窝头会馆》的第一幕排练,张潮惊讶道:“你们这么快就能脱稿了?”
  崔文钦有些得意地道:“背书嘛,对我们燕大学生来说还不是小case。”
  看完剧社排练已经是晚上六点多钟,张潮不得不说,燕大剧社的骨干们还是很给力的,短短一个月时间,台词和表演就已经有模有样,当然和人艺是不能比,但是在大学生当中肯定是佼佼者了。
  排练完,张潮正准备和剧社的同学一块去食堂吃饭,但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张潮接了起来:“喂,我是张潮,请问哪位?”
  “晚上好,我是《南国人物周刊》的记者严菊。我们周刊想要对你进行一次专访,想了解一下你最近的创作动态,不知道什么时候方便呢?”
  对于南国系的媒体,此时张潮还是有一定好感的,毕竟双方的“合作”还算愉快。张潮脑子里过了一下最近的课表,就和对方约在了后天的下午。
  两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张潮下午一下课,就去了《南国人物周刊》位于燕京朝阳中传大学附近的分部。
  这里已经搭起了一个专业的摄影棚,张潮先去拍了几张定妆照,说是准备用他来做封面人物,倒腾了一个多小时才拍完。
  接下来就是专访环节了。
  严菊是一个留着短发、精神干练的精英范儿女记者,寒暄过后,就直入主题,问张潮道:“我关注到你最近很少在‘博客中华’的账号上发表新文章了,最近一次还是将近两个月前。是什么原因呢?”
  张潮道:“因为我最近的写作以及审稿的工作比较忙,所以没空写一些小文章了。等时间宽裕,我还会重新开始写杂评。”
  严菊马上问道:“我们可以看到,从你成名之初,表现出来的姿态就是一个十分关注公共事务的年轻人,尤其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可以看出,你对这个社会是有自己的看法的。”
  张潮神经一紧,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但还是硬着头皮答道:“有哲学家说过‘人是其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我生而为人,脱离不了社会,自然会对它有自己的看法。”
  严菊问道:“那你觉得你算一名‘公共知识分子’吗?”
  张潮硬着的头皮这下可炸了,《南国人物周刊》这是准备干嘛?于是小心翼翼地问道:“‘公共知识分子’?你们周刊是准备……?”
  严菊笑着解释道:“是这样的,我们周刊准备在今年年中,评选一个‘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五十人’。这五十人,涵盖了经济、法律、历史、哲学、社会学、科学、文学、艺术、传媒等许多专业领域成名并且关注公共事务的人才。
  你就在文学领域。和你一起的还有台湾的李傲大师、龙应邰女士,还有燕京的作家王硕……你的《暗流集》,销量也已经超过70万册,是近年来销量最好的杂文集。让你入选,是我们周刊开放性、包容性,以及年轻化的象征。
  入选这个名单,一要具有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二要对社会进言并参与公共事务;三要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我们觉得你具备这样的资格。”
  一边说着,一边渐渐把下巴扬了起来,仿佛能入选这个名单,是对张潮莫大的荣誉和肯定。
  张潮忍住立马起身就走的冲动——其实他知道在2005年这个时间节点,入选这么一份名单,对他来说仍然是利大于弊的,而且他自问也不会傻到参合后来的那些烂糟事——
  但一旦自己被打上这个标签,很多时候就会身不由己,被舆论裹挟而行了。这不是他自己的意志能决定的。
  严菊说着说着,看张潮脸色不对劲,有些疑惑地问道:“怎么了?你对这个名单有意见吗?”
  张潮道:“我对这个名单有这些前辈没意见,但我对这个名单有我有意见。我不想成为什么‘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五十人’,把我换下来,随你们换谁都行。”
  严菊没想到张潮竟然会拒绝这样一顶“王冠”,赶忙问道:“为什么?这是对你的一种肯定!”
  张潮思索了一下,道:“你们想要把知识分子从市场经济主导的社会的边缘,重新拉回到公众视野的中心,这种尝试本身就悖逆于社会发展的普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