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2章 我们上学的路(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上个月在什雷村的村委会,十多家出版社“厮杀”过后,最后留下的就是这三家。
  其中春风社拿到的是完整小说版,书名是《逐星者》。
  21世纪社拿到的是童话故事版,书名是《放逐流星的孩子》。
  花城社拿到的是少年冒险版,书名是《少年·流星》。
  张潮这次连书名都没有干预,让出版社自己定去。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眼前正在发布的照片上。
  来发布会的记者们,一开始注意全放在张潮这次奇特的创作方式上——他怎么能在一部小说的篇幅内,容纳进题材、风格截然不同的两部“衍生品”。
  这种创作手法简直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绝对是开了小说创作的先河。
  但是张潮偏偏没有回答这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是在巨大的银幕上放映起了一张张什雷村孩子上学之路的照片,一共有10张,最后顶定格在“红蓝彩笔”点缀于山间、无数条小路汇进山凹间的小学这幅画面。
  记者们“嗡嗡”地讨论了一下,才安静下来,继续听张潮往下说。
  张潮道:“大家知道,过年前,我卷入一场意想不到的纷争当中。一位‘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携着他的爱女,与我有一番口舌。
  这次纷争的起点,是那位‘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很喜欢夸日本的孩子多能吃苦、多能走路。而我恰巧在贵州的什雷村住了两个多月,我知道那里的孩子上学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
  张潮一边说着一边指了指照片道:“什雷村的孩子每天要走1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才能到就读的小学,所以他们每天早上最晚6点就要出发;晚上6点甚至7点才能到家。
  ——哦,多说一句,照片里的孩子叫韦恩泽,就是他刺激我创作了今天大家看到的这部很特殊的作品——能参加夏令营的都是城里的孩子,甚至可以说家境都很好。
  他们当然可以代表一部分的中国青少年,但远远不是全部。中国还有很多少年、很多儿童,每天要背着重重的书包、走很远的山路,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学习。
  这已经是21世纪了,相信在上世纪90年代、80年代,这种情况更加普遍。请问这些少年儿童,是‘小皇帝’吗?是‘垮掉的一代’吗?他们是不能吃苦,还是骄奢淫逸?
  在那位‘专家’笔下‘无所不能’的日本小学生,哪一个能像照片里的韦恩泽一样,每天花2个小时,下悬崖、趟大河、走绝壁,为的就是能在学校里学得改变命运的那些知识?”
  一连串的问题,让整个放映厅的人都沉默下来,大家看着大银幕上的照片,眼里露出了深思的神色。
  张潮叹了口气,继续道:“我们是一个幅员辽阔、发展并不平衡的国家。‘青少年儿童教育’,不能只盯着发达城市里的一小撮孩子看。更多的孩子别说参加什么夏令营了,每个不用上课的周末,都要帮着家里干农活。
  那位‘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眼里为什么只有‘小皇帝’和‘小公主’,看不到数量更多、分布更广泛、更需要帮助的孩子,是因为这些孩子买不起他的书,参加不了他太太的夏令营吗?”
  一番话说完,现场的记者已经敏感地知道,张潮口中的“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孙云霄,可能要永远地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了。
  张潮没有直接提他的名字,已经是最大的善意和克制了。
  孙云霄这个名字,今后再被提起来的时候,也一定是被钉在中国教育的耻辱柱上,让人指着说:“看,这就是那个道貌岸然、钻进钱眼里的‘专家’!”
  说完说不定还要啐一口。
  这就是孙云霄的女儿孙然在媒体上发出对张潮的指控后,张潮完全不回应的原因吧——没必要和一个“死人”计较了……
  张潮给了众人一点思考的时间,然后接着道:“当然,我也要感谢这些‘青少年儿童教育专家’,没有他的启发,我也不会想到要做这件事。”
  说罢,又示意台边的工作人员切换到下一张图片——这是一个网页展示,顶部是一个大大的标题,朴实无华:我们上学的路。
  往下,是刚刚张潮让大家看到的那一系列照片,并且配上了张潮亲自撰写的文字:
  「5公里多的上学路,11岁的韦恩泽却要走上2个小时。如果遇上坏天气,可能要到中午,才能走到学校……」
  张潮道:“什雷村只是我去过的一个小山村,我相信在像云贵高原这样的大山里,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小村,也还有很多很多像韦恩泽这样的孩子。
  因为村子太小,他们只能和其他几个村子共用一所学校。运气不好的话,学校离他们家很远很远,要走很久很久才能到,路上甚至会遇到各种危险。
  这是任何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无法想象的——去上学,竟然要冒这么大的风险!
  我很感谢什雷村,在我最疲惫、最彷徨、最迷茫的时候,给了我一个疗养身心的静谧天地。我原本想将这部书的一部分收入,为什雷村修一条可以通车的路。
  但是和那位‘专家’斗完嘴后,我突然意识到——要修的道路,不仅仅是村子和镇子连通的那条;孩子与学校连通的那条路,也一样重要。
  所以,我决定要加修这么一条路,让韦恩泽们上课可以不用这么危险。”
  这时一个记者举手提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