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我们都是3/4的神明”(2/3)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次,但是早已经忘记是什么味道了。此番再品,确实觉得滋味无穷。尤其是汤底,一吃就知道是大骨、墨鱼骨和虾干熬的,不是用味精调出来的,吃完以后不会有口渴感。张潮一口气吃了半碗面,才抬头问兰婷道:“那个王震旭,还挺有意思的。他说他是饭塚教授的研究生?”
兰婷也停下筷子,脸上露出古怪的神色,似乎对王震旭的看法也十分复杂,过了好一会儿才道:“他也算是80后吧,不是80年,就是81年,比我们大几岁。
他父亲80年代去日本工作,后来入籍了,他也就跟着父亲去日本了。因为在国内一直读了小学才出去的,所以中文、日文都很好。这次的几部日本作品,国内没有译本,都是他翻译的。”
张潮“哦”了一声,又问道:“听他那句‘中国文学注定落后日本一百年’,我还以为是个媚日的货色。但后面他说的几句话,态度似乎又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兰婷叹道:“这就是他最奇怪、最特殊的地方,他一方面认为日本文学是全亚洲最先进的,中国文学必须向日本文学学习,另一方面,他又,他又……我形容不好,你最好能亲耳听听他怎么说的。
他说的那些话,我都,我都有些不好意思讲出来。听起来傻乎乎了,有点像你们男生爱看的那种日本漫画。”
张潮纳闷了,男生爱看的日本漫画可多了——从《七龙珠》《猎人》到《灌篮高手》《足球小子》,都是“日本漫画”;这《I'S》《D.N.A2》,可也是“日本漫画”。
“日本漫画”和“日本漫画”可差远了!偏偏又不方便问是哪种。
张潮转移了个话题,问道:“你觉得我这次来,能做点啥?”
兰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我们大学的中文系是到大三才分科的,分成了语言学方向和文学方向。中文本身不是学校的王牌专业,教学资源也比较倾向语言学这种学术影响力大,比较容易出成绩的方向。
选文学方向的本来就大多是出于热爱和兴趣,所以大家都比较喜欢写点东西。现在受到日本‘80后’作家作品的影响,我觉得不管是创作的方向还是风格,都越来越走极端。
你看,这是文学社的一个成员最近写的东西。”说着,从随身的包里掏出几张稿纸,递给了张潮。
张潮接过来一看——
标题:《3/4的神明》
「割开的手腕,见过吗?
没见过。呵呵,其实就像涂了红唇膏的嘴在笑。
疼痛?那只是一开始的事。
很快,你就像被浸入了温泉里,浑身暖洋洋。
什么,你说我是不是真的试过?
哎呀呀,我也只是听人说的而已。
但你不觉得那样很“酷”吗?
所有人都说,人不能控制的是生、老、病、死。
这是神的权力。
其实除了生,后面三样我们都能控制呢。
通过死亡。
如果在青春最盛大的时候死去呢?
衰老、病痛,都会在这里止步。
所以,每个正当青春的我们,都是3/4的神。
海辰的话说的似乎真有道理呢,可惜他不会再说了。
他已经成为了他所说的神明。
只是我还没有勇气。
……」
(卧槽,我以为自己写不出来这种调调的玩意儿,竟然让我写出来了)
张潮草草看完了几页稿纸,发现是个中篇或者长篇的开头,眉头紧锁。他上一世、这一世,都没怎么看过金原瞳这一代日本作家的作品,属于只闻其名,未见其文。
但是看这些文字,确实能嗅出一种“危险”的味道。
不得不说,这篇《3/4的神明》虽然语言上还比较稚嫩,但是那种颓丧、绝望、迷惘的感觉已经传达出来了,而且构思的切入点也比较精巧。
用死亡遏制衰老与病痛,让青春在最盛大时落幕,颇有点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里,渡边在回忆时所说的那句“唯有死者永远十七岁”的味道。
并且更加灰暗、更加压抑。
张潮一直觉得青春文学并不是不能探讨死亡,因为死亡是一种终极思考,无论是侧目窥探,还是勇敢直面,都能让作品中的人物的生命更有深度。
他自己在创作中,既不刻意制造死亡,但也不刻意回避死亡。从《少年如你》开始,一直到最近的“少年与流星”的故事,死亡,或者死亡的阴影,始终是推动故事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但是像兰婷拿出的这篇小说一样,这么毫不遮掩地为死亡“涂脂抹粉”的可从来没有——但从文学角度讲,还真写的不错。
兰婷小心翼翼地观察张潮的脸色,过了好一会儿才问道:“你觉得写的怎么样?”
张潮叹了口气道:“要我说,可惜了。”
兰婷道:“怎么说呢?”
张潮道:“这么别致的想象力,和将对话、心理活动,完全融入到叙事里的写法,说明作者很有想法,也很有悟性。但是这样的悟性,用来写这样的文字,白瞎了。——这作者现在精神还正常吧?”
兰婷听到张潮这么说,才放下心来,回答道:“目前没有什么问题,她也是模仿。”她对文字也不是没有品鉴能力,知道《3/4的神明》确实有一定水平。她担心张潮真的完全从“文学性”出发,认同这样的写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