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巧妙的构陷(2/3)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旭道:“他先是说和角川社、小学馆的文学部编辑交流时,没有听说过我的名字和作品;然后表示我使用‘东衫彰良’这个笔名,是讨日本出版社编辑的欢心;……”饭塚荣教授眉头紧锁,王震旭的答案显然出乎他的意料,张潮竟然是如此刻薄之人吗?不禁问道:“你说的都是真的?”
王震旭重重地点头:“我绝不敢在老师面前撒谎!”
饭塚荣教授不置可否,说道:“你接着说,后来呢?”
王震旭道:“我和张潮发生分歧,主要是因为我觉得他不应该为了商业利益去写「轻小说」《你的名字》。张潮则说,则说……”
饭塚荣教授看他吞吞吐吐,催促道:“他说什么了?”
王震旭这才说道:“他说《你的名字》这部小说,是为了哄一个女同学开心写的,不能用文学标准去衡量。他说完这些以后,我感到无法抵挡他的辞锋,更无法交流对文学的看法,只能先离开了。
至于在我离开以后,他和同学们又交流了什么,那我就无从得知了。”
饭塚荣教授听完王震旭的描述,先是认真盯着他的眼睛看了一会儿,看这个学生确实不像在撒谎,于是沉吟起来。
王震旭的话听起来不像添油加醋的样子,甚至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狼狈、很卑微的手下败将的位置来讲述,那看来张潮确实很“特殊”。
一个作家,不在文学作品的领域里与人交流,而“仗势欺人”——先用“名气”来贬低,再利用敏感的民族/国籍议题挑动对立,最后用近乎羞辱的方式回避了堂堂正正的作品讨论。
刻薄、阴险、轻浮,虽然在一个年纪轻轻就暴得大名的作家身上,倒不是什么特别罕见的特质,但是仍然大大出乎饭塚荣教授的意料。
见教授久久不说话,王震旭补充了一句道:“老师可以找在场的中国学生来问,就知道是不是我说的这样了。”
饭塚荣教授当然不会搞出找人对质这么LOW的事,只是摆摆手,让几个学生先回去。
三个学生见状齐齐给他鞠了个躬道别之后才离开了办公室,只留下饭塚荣教授一人在办公室里久久地沉思。
就在饭塚荣教授和他的学生在办公室交流的时候,张潮也在厦大中文系一位老师的陪同下,在厦大的教务处办好了“报到”手续,然后来到中文系主任李无为的办公室。
李无为是个语言学家,主攻音韵、训诂、诗词格律等,对现当代文学不甚了解,也不太关心。邀请张潮是几个现当代文学教授的意见,他也是顺水推舟。
因此张潮和他的交流也十分匆忙,大抵都是一些套话。厦大一年不知道要接待多少访问的学者、作家,从这个角度来说,张潮并不特殊,毕竟他没有任何官方的职务。
李无为关心了一下张潮的住宿安排,得知张潮已经自行解决之后,也就点到为止。
张潮也不愿意多呆,知趣地说想要了解一下系里学生的情况,就起身离开了办公室。接待他的老师又带他去了中文系的大办公室。
恰好是周一,有课却还没有到时间的教授、副教授都在,其中有几个就是这次邀请张潮来的“主力”,专门在这里等他,大多年纪较轻。
前晚在教室里见过的林丹娅教授就在其中。由于已经提前见过面,林丹娅自然担负起了向张潮介绍其他几位老师的任务——
“这位是肖曼寒教授,教戏剧文学。”
“这位是杜绍辉教授,教现代文学史的。”
“这位是程启华教授,教古典文学的。”
……
张潮与诸人一一握手、问候,然后才坐到一起,大概聊了聊今后两周的工作安排。
根据之前的邮件沟通,和张潮自己做的准备,未来两周他将会在「个人创作实践」和「青年作家文学生态观察」这两大主题上,与厦大的同学进行深入交流。
将由2场面对全校的公开讲座,4场中文系内部的教学大课组成,此外还有若干场小型的交流活动,以及1次到文学社进行的创作指导。
总体来说安排得还是十分饱满的,几乎每天都有事情做,当然费用也是不菲的——对大学的公职教师来说。
张潮做的准备也比较充分,立刻拿出了几个小专题给几位老师参考,包括:
「写作技巧与风格发展」「社交媒体在作品推广中的作用」「创作过程中的压力管理」「文学市场与青年作家的生存状态」「文学奖项背后的权力结构与文学价值观」「青年作家在国际文学交流中的角色」「文学创作的商业化与艺术性平衡」等等。
林丹娅翻着张潮已经列好纲要的这叠纸,惊讶地道:“这些专题都很好,不过跨度很大,你备课的时间够吗?”
张潮打了个“OK”的手势,让大家放心,自己绝不会掉链子。
张潮问道:“我第一场讲座放在什么时候?讲哪个主题比较好?”
林丹娅几人商量了一下,最后敲定第一场讲座放在周三的晚上,是公开讲座,地点就在图书馆二楼的大报告厅,大概能容纳700名学生参加。
主题则是「在创作中寻找自我,在自我中完善创作」。名字挺高大上,但内容其实就是张潮走上文学道路以后的心路历程,比较鸡汤化,毕竟面对的听众可能大部分是非中文系学生。
林丹娅教授见张潮聊起这些工作来有条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