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来自“恐怖之王”的启示(第二更)(2/3)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大医》写的是你熟悉的历史、熟悉的文化、熟悉的人群,可以在其中肆无忌惮地刻画细节,所以这本小说我读起来更加真实,也更加有质感些。”张潮自嘲道:“这就是《大医》卖不过《消失的爱人》的原因。”
《消失的爱人》出版一年多来,仅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销量就已经超过了200万册。
相比之下,《大医》相应地区的销量不到100万册,确实有点“不够看”。原因当然是中国近代史背景的故事,英语地区的读者普遍不太感兴趣。
斯蒂芬·金意味颇长地问了一句:“那你今后会放弃这种更有质感的叙事吗?美国图书市场能带给作家的收益,是其他任何地区都不能媲美的。
从《消失的爱人》来看,如果你愿意,完全可以成为美国畅销榜上的常客。”
张潮毫不犹豫地道:“不可能。您会为了中国市场放弃您的那些‘唠叨’吗?要知道中国市场也很大,带来的收益可能仅次于美国。”
斯蒂芬·金同样道:“不可能。”
说罢一老一少,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没有出名的小作家,为了能多卖几本书,往往会苦苦思索市场的口味,为此不断调整自己的表达。但是已经成名的大作家,却几乎不太考虑这一点,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的作品就是市场本身。
张潮眼前坐着的斯蒂芬·金就是这样一个作家。他有很多读者平常几乎不买书,但是只要看到他的新作,就会毫不犹豫地掏钱。
以斯蒂芬·金每年至少出一本书的高产量来说,不可能部部都好,但是他写得再烂,销量打底都是200万部起。所以早在1987年,他的《黑暗塔II》就创下了首印100万部的记录。
某种角度上,JK·罗琳都不如斯蒂芬·金——毕竟她还没有在《哈利·波特》系列以外证明过自己的市场号召力。
仅从销量来看,张潮有向斯蒂芬·金靠拢的趋势。他现在哪怕写纯文学作品,国内的“死忠粉”们也会直接爆卖大几十万册。
好多读者,这辈子买的“纯文学”作品,除了张潮,也没别人了。
所以这两人都没有解释原因,更没有唱什么“作家就是要坚持信念”的高调。
许蕊雅作为职业翻译,又是“午夜潮汐”的员工,早对张潮小说的销量麻木了,倒没有什么太大感觉;但是一旁做记录的苏珊看懂了两人的默契后,内心别提多羡慕了。
她现在给多家报纸供稿,每个月的收入大概是1万美元,交完税也是妥妥的中等收入阶层。现在她已经不用在布鲁克林的黑人区租阁楼了,而是搬到了体面一些的中产社区。
在美国吃“文字饭”这个普遍收入偏低的圈子里,她已经可以挤进前10%了。
但是和同为靠文字为生的斯蒂芬·金、张潮相比,苏珊的年收入,折算下来大概只相当于他们几页稿纸的版税。
想到这里,苏珊的笔一颤,记录得更认真了——一个张潮赏识她,就已经让她从阁楼搬进了公寓;那如果斯蒂芬·金也赏识她呢……
苏珊内心对张潮更是感激涕零了,另外还忍不住偷偷联想——要是,要是当初“色诱”张潮成功了呢……
张潮自然不知道苏珊此刻的内心戏有多丰富,完全沉浸在和能“呼应上”的前辈作家的交流里。某种程度上,斯蒂芬·金可能比王蒙更理解自己,毕竟两人作品的畅销,都是市场化的结果。
趁现在两人聊得正好,张潮问出了今天第一个关键的问题:“斯蒂芬,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促使你一直创作恐怖小说。把读者‘吓到’,究竟有哪些迷人的地方?”
斯蒂芬·金先是“呵呵”一笑,然后道:“迷人的当然是出版社的支票……”
张潮笑道:“Come On……斯蒂芬,你知道这个答案骗不了我!”
这时候斯蒂芬·金才反问道:“你认为恐惧是什么?”
张潮沉思了一下,道:“恐惧是人类最本能、最根源的情感之一,优先于爱、恨、悲伤、好奇……”
斯蒂芬·金继续问道:“还有吗?”
张潮又想了想,道:“恐惧来源于人的生存本能,是人类躲避危险、保存生命所必要的情感——所以它甚至不是一种情感,对吗?
它是刻在几乎所有生物基因里的行为意识。只要有意识的生物,都会在基因的驱动下,远离或者消除让自己恐惧的根源。”
斯蒂芬·金这才点点头道:“这就是‘恐惧’让我着迷的原因。恐惧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本能反应,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生存机制。
即使我们仍然把它定位为‘情感’,那它也几乎是优先级最高的一种。无论爱、恨、悲伤、好奇……在我看来,都是围绕着‘恐惧’而生。
我们因为恐惧孤独、恐惧被更强大的外力摧毁,所以要用‘爱’去连接不同的个体。
我们因为恐惧失去,恐惧被抛弃,所以才会产生‘恨’,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试图通过排斥和攻击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张潮略有所思地道:“我们因为恐惧未知和不确定性,所以才会有‘悲伤’,它让我们在失去或面对困境时能够释放情感,从而更好地适应和调整。
‘好奇’也是如此——它基于一种想要克服恐惧而产生的情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