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茅盾文学新人奖」要变成张潮的形状了!(2/3)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国青年作家的交流。特地让我来中国,就此事向您寻求意见。”
张潮更加诧异了,问道:“这……这事也轮不到我来组织吧?这不是作协的工作吗?应该让饭塚教授直接联系作协的铁宁主席比较好吧?”
王震旭连忙道:“就是因为想避开中国的作协,以及日本的那几个老机构,教授才让我特地来联系您。”
见张潮还是不理解,王震旭接着解释道:“首先,根据教授的了解,中国30岁以下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家,像您,还有韩涵、小四等人,都不是作协成员。
所以,通过作协来做这件事,名不正、言不顺,甚至有可能被抵制——据我所知,像韩涵,就十分讨厌这些官方机构。”
张潮:“……”好像确实是这样。他们这一代青年作家,基本都没有迫切要加入作协的想法。
一来对他们来说,现在作协几乎无法提供什么市场化的资源,顶天就是开个作品研讨会,上个报纸,登个豆腐块。
像张潮,邀请他参加作品研讨会的邀请函静静躺在邮箱里的至少有上百封,他后来连回复都懒得回复了,更别说参加了。
二来目前各地作协人浮于事的情况比较严重,人员素质也是良莠不齐,加入以后反而容易惹来一些莫名其妙的社交关系。
所以哪怕铁宁、刘恒等人几次明示暗示,张潮都当没看见。
不过张潮还是敏锐地从王震旭的话里抓到了什么:“你们还要邀请韩涵、小四?然后希望我来牵头做这件事?”
王震旭点点头,道:“这就是教授交代的第二点了——您是目前大陆青年作家里声誉最高、最有号召力的一个,如果这件事要做成,非要您的参与不可。
这次的交流活动,如果其他人牵头,但是您没有参与,那几乎毫无价值。所以不如让您来牵头,即使到时候只有您访日交流,那也不算太失败。”
张潮:“……”过了一会儿才道:“教授是不是没有打听过我和韩涵、小四他们的关系?”
王震旭露出疑惑的神色——也难怪他不知道,张潮和韩涵、小四的“恩怨”都是张潮崛起早期的事情了,早就被后来一连串的风波给压倒了搜索页的后面去了。
张潮叹了口气道:“这事情呢,要是不由我来牵头做,那韩涵、小四他们还有可能参加。要是我牵头了,那我……”
剩下半句话张潮没好意思开口——“那我总不能只带着「潮汐文化」的高管和签约作家去吧?”
说起来,张潮现在还真不知道韩涵、小四最近一两年在干啥。韩涵大概还在赛车?小四大概还在办他那个《最》系列杂志?
就算自己和韩涵、小四没啥恩怨,他也不可能答应饭塚容的这个请求。
这种牵头的事看着挺威风,实则麻烦一堆。又不是旅游团,事关涉外,稍不留神就惹得一身骚。
王震旭见张潮不肯松口,又道:“以往的交流活动,往往流于表面。多是请对方的作家到那里旅旅游、喝喝清酒、泡泡温泉,交流内容也比较,嗯,‘肤浅’。
说到底,在老机构的框架下,大家形成了一种默契,总是按照固有的模式执行程序。如果说50年前,甚至30年前,在两国还不能畅快地互通信息和人员往来地时候,这样的交流有增进了解的意义。
那在中日可以自由往返,双方在对方国内都有几十万常驻人员,互联网已经如此发达的情况,还沿用旧的交流模式,似乎有些‘隔靴搔痒’了呢。
饭塚教授参与过多次这样的活动,深感传统的作家互访机制已经无法承载曾经的使命,反而因为相互客气、相互吹捧,形成一种新的成见。
饭塚教授认为老作家们暮气已重,顾忌又多,所以不如让青年作家来打破这种僵局——尤其是您这样的青年作家!”
这一番话说得让张潮不禁对眼前这个大自己几岁的“华裔作家”改观了一些。
饭塚容作为长期致力于中日两国文学界交流的学者,有自己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如果没有让他接触到张潮,可能也不会有促成中日两国青年作家互访交流的想法——但谁叫他偏偏遇上了张潮呢?
长期以来积压在心里的构思,一下就藉由张潮的影响力迸发出来了。
王震旭诚恳地道:“我之所以在说出这件事之前,讲了《刑警荣耀》在日本引发的风波,就是想说中日两国的文学界,彼此之间的了解都太浅薄了——当然,可能不包括你在内。
青年人是最热情也是最坦诚的,青年人之间的交流才是‘有效交流’。我们也诚恳地希望,日本的青年作家们,能像我一样,亲身接触到张潮君你这样优秀的同龄人!”
张潮用手拈起茶杯,在指尖轻轻捻动着,不一会儿就道:“感谢饭塚教授的厚爱。不过他可能很了解文学,但不太了解中国……
我只能讲,我会促成这件事,但不会当什么牵头人。如果事情能成,我一定参与其中;不成嘛,也不要太失望——本身这就是一件难事。
你觉得除了几个老派左翼作家,日本现在还有几个对中国有好感的文化精英?”
王震旭闻言,尴尬地不知如何回答,只能低头表示“拜托了”。
张潮又看了看窗外,时间已经是下午2点多,蝉鸣声越发密集,在槐叶间织成金箔般的声网;竹帘筛下的菱形光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