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网络文学」的“大礼议”事件(第一更)(2/3)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果,恐怕已经没人说的清了——但结果摆在那里。所以在张潮面对记者的时候,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将「网络文学」纳入「茅盾文学新人奖」的评选范围,是不是为了提高奖项知名度而制造的噱头?”
张潮习惯性地先弹了弹麦克风,然后才义正词严地道:“当然不是噱头,我就是一名网络文学作家,我怎么会拿自己的事业开玩笑呢!”
台下众记者:“……”这时候大家才想起来,张潮的早期作品好像确实是在网络上的发表和连载,而且现在在起点也有一部“连载中”。
这时候有人用全场都听得到的声音嘀咕道:“还有脸说,你都断更多久了……”
张潮脸不红心不跳,只当没听到,继续解释道:“将「网络文学」纳入评选范围并独立设项,只是因为大家现在还认为它是一种‘非主流’的创作形式,所以需要区别对待。
但我相信,未来的某一天,这种界限最终会消弭。一部文学作品到底是‘网络连载’还是‘实体出版’,不会是人们评价的出发点。”
记者兴奋地追问道:“哦?你是认为「网络文学」也会向传统文学靠拢,「网络文学作家」会用更加严谨、更加严肃的态度进行创作?”
张潮诧异道:“当然不是……我的意思是,「网络」最终会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载体,「网络文学」也会是成为文学的基本盘。
我说几个基本数字吧——
到2006年年底,网络文学读者总数已达4930万,相当于三个BJ市常住人口总和。
2007年,起点、17K、榕树下、天涯论坛等网络平台有超过日均3000部的创作规模,这个数字超过2006年全国国内纸质文学新作品出版物总和。
当前网络文学存续作品超过1740万部,这个数字是《四库全书》著录典籍的38倍。
我们网络作家当然需要更严谨、更严肃的创作态度,但首先要承认这片‘冲积平原’的存在——因为其中可能正孕育着未来的《白鹿原》或《红高粱》。”
几个大体量的数字一下就让现场的记者有些懵。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和以往从不带稿、天马行空的风格不同,张潮这次面前摆着几张纸,张潮在报数据的时候是看着这些纸说的。
网络文学这些年的发展非常迅猛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也有一些机构如社科院进行了调研,但是由于主流媒体并不重视,所以没有汇总成一幅「网络文学」的整体图景。
这就好像大家都在瞎子摸象的时候,张潮把蒙在各人眼睛上的黑布揭了下来。
采访过发牢骚的老作家的那位记者忽然明白为什么张潮能说服作协里的那些“老古董”了——当模糊的感觉被精确的数字替代时,真相对意识的刺激往往能超越日常蝇营狗苟的算计。
但是仍然有记者不服气,继续质疑道:“有人说把「网络文学」纳入奖项评选是一场‘草根狂欢’,不管是创作者还是受众,都在‘文学的边缘跳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张潮道:“这是一种源于无知的偏见——只要我不知道,那就是假的。我们一般说过去能上网的都是‘高知’和‘精英’,或者干脆是‘有钱人’,那怎么在网络上写小说、看小说的,就是‘草根’了呢?
这种逻辑不是很吊诡吗?”
问问题的记者哑然,不知该怎么接话。
张潮继续道:“根据社科院最新调研和起点网的内部数据交叉比对以后显示,网络文学核心创作者中本科学历占比61.2%,硕士及以上学历者达17.4%,这个比例与传统文学期刊作者群体基本持平。
初选名单中,《新宋》的作者阿越系四川大学历史学硕士;《窃明》的作者灰熊猫是留学法国的计算机工程师——这样的创作阵容,还能被称为‘草根狂欢’吗?
当然,说这些作者和读者是‘草根’倒也没错——传统观念中,只要没有权力在手,不都是‘草民’吗?说出「网络文学」是‘草根狂欢’的人,不仅自己跪着,还希望别人也没有膝盖。”
现场响起了一阵“嘶”的吸气声,记者们一开始还以为张潮一改风格,要用数据打天下了,但是现在熟悉的配方和味道又都回来了。
要知道,提出「网络文学」是“草根狂欢”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而是上海社科院文研所的前段时间刊登在《上海文学》上的一系列学术专题文章中很有分量的一篇。
张潮还是那样,真不怕把人往死里得罪。
记者仍然不甘心,问道:“网络文学的写手们大多是‘半路出家’,虽说其中不乏有水平不错的作品,但是创作水平良莠不齐一直是网络文学的一大问题……”
张潮不耐烦了,说道:“你的意思是现在走传统路线的作家都是‘根正苗红’咯?一落地叼着钢笔,一辈子没干过别的行当,写出来的作品都是一水的佳作?
但凡有常识的都不会这么认为吧?麻烦问这种问题的时候,先用脑子过滤一遍,不然我只能认为今天现场来的记者都‘良莠不齐’了。”
被张潮怼了一顿的记者满脸通红,只能嘟囔着道:“这也是《上海文学》上说的嘛……”
张潮随口就接过来道:“所以不是所有用铅字印在纸上的文章都是好的嘛,也是‘良莠不齐’!”
但是这并不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