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这波张潮站在大气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者、主持人白岩松。
  与张潮的休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白岩松西装革履、戴着一副精致的半框眼镜,神情虽然是温和微笑着,但又不失严谨、严肃。
  看到陆金波进来,张潮伸手挥了挥,然后让陆金波坐到镜头外的候场空地上,并且对白岩松道:“陆金波,陆总,果迈文化,昨天刚拿下我新书的版权。
  我这次不想和马悦然见面,很大程度上,是在写作这本新书的过程当中有所感触,想法和以前不太一样了。等下你们也可以采访一下他。”
  白岩松也向陆金波点头致意,又继续回身接着采访。
  陆金波不敢怠慢,坐在候场区的椅子上,认真倾听张潮说了些什么。到这时候,他才有点明白张潮要做什么……
  白岩松问道:“……刚刚听你说,之所以做出这个让所有人都惊掉下巴的决定,是在写作新书的过程当中想法产生变化了,是吗?
  那能具体说说在写这部新书前,你是怎么想的,现在你又是怎么想的吗?”
  张潮点点头,笑呵呵地道:“在写这本书之前,文学对我来说是一项非常纯粹的个人事务,写什么、怎么写、写给谁,都是我‘乾纲独断’。
  但是这本小说从酝酿阶段,就有一种强大的情绪力量冲击着我,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学观念——写作固然是高度个人化的事务,但是当你有这么多关注者以后,还否认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传播力,就太虚伪了。
  中国人的迁徙历史,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思考,让我这次的创作过程非常沉重、也异常艰难。但写完以后,我也有了一种明悟——
  我必须拒绝这场被过度符号化的会面,这不是对马悦然院士个人的不敬,而是对文学创作本体价值的坚守。”
  白岩松道:“哦?过度符号化的会面?你为什么会这么讲?”
  张潮道:“你难道不觉得这次会面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病态’吗?忽然有人从万里之外传来一个消息——‘马悦然指名要见那个叫张潮的小子’——然后我就被一个电话薅到燕京,又是座谈会又是个别谈话……
  哦,还有报纸上隔三差五就拿出来说一回,记者的采访邮件把我的邮箱就塞爆了。弄得好像我见他是件多么重要的大事似的……”
  白岩松马上问道:“不是大事吗?马悦然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据我所知,他很少会提出想见一个像你这么年轻的作家。
  你不觉得这是一种荣幸吗?”
  张潮想了想才道:“荣幸?如果从他的年龄、身份、地位,和对传播中国文化做出的贡献来说,他愿意和我聊一聊,确实是我的荣幸,我也很尊敬他本人。
  但是不能是在这种氛围中。这种病态的狂热气氛,我意识到这已不再是一场简单的文学对话,而是被上升到了不属于它的位置,它也不能承载这场对话所肩负的某种期待。
  马悦然院士可能只是想见一见中国年轻一代的作家,就像他过去曾经见过年轻的北岛、苏童、莫言一样。但整个舆论氛围期待的是什么呢?
  一场‘加冕’,还是一场‘封爵’?我不知道,但这种气氛绝对不正常。所以我是出于对他的尊重,才拒绝了这次会面。”
  白岩松敏锐地捕捉到了张潮话语当中意味,追问道:“‘加冕’?‘封爵’?你的意思是,大家对马悦然院士的态度似乎有点……”
  张潮不等他说完,就接话道:“有点过头的。这种姿态,本身是一种文化上的自我贬低,马悦然院士虽然是一个‘中国通’——我相信他的汉语水平在某些方面比我更好——但他仍然是一个欧洲人。
  「诺贝尔文学奖」也是一个欧洲奖项。他和它都很权威,但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按照这根指挥棒的挥舞来进行创作。
  这关涉到整个汉语写作生态独立性的文化命题,我不能不慎重。就像我在写新小说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许多我们奉为圭臬的经典,其实是西方文化‘凝视’下的产物。”
  随着张潮将议题引入深处,白岩松理解起来有些吃力了,只能笨拙地问:“‘凝视’下的产物?怎么理解呢?”
  张潮梳理了一下思路,才解释道:“1938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原因是她的作品‘对中国农民生活进行了丰富与真实的史诗般描述’。
  赛珍珠的代表作《大地》,讲述了20世纪初‘王龙’一家人从一无所有到成为富农的故事。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大地》无论从文笔还是立意都非常肤浅。
  赛珍珠对中国农村、农民和传统道德、因果轮回这些概念的理解,只相当于十五世纪中国二流的文人。如果把《大地》的故事用古白话浓缩成一个短篇或者中篇,塞进《三言二拍》里都毫无违和感。
  回目我都想好了——《憨农夫暴富弃糟糠苦婢女恨嫁负心郎》。
  但就是这么一个肤浅到甚至有些拙劣的小说,因为她‘正确’提炼了某些要素,比如中国人的‘土地意识’,结果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
  同时代描写中国传统乡村的作品,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鲁镇’,还是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甚至是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这些农村和农民,都远比她的真实、深远得多。
  但当时诺贝尔奖的评委看都不会看这些作家和作品一眼——哦,可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