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你们笑得太早了!(2/3)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道:“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朱妍玲盯着张潮的眼睛,认真地道:“我希望这本集子,由我们花城社来出版。”
张潮似笑非笑地道:“哦?那第五篇《花城》就不要了?”
朱妍玲错愕道:“这……只能二选一吗?”
张潮点点头道:“当然。不能厚此薄彼嘛!集子我刚刚都想好了,听说中信社这几年比较重视文学类图书……”
朱妍玲立刻道:“我们要书,第五篇……唉,你就留给《青春派》吧。”
朱妍玲做出这个决定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一本杂志多少钱,一本书多少钱?就算刊载了张潮新作的《花城》再卖100万份,对杂志社来说利润也没有卖30万册图书来得高。
何况张潮的小说哪本会只卖30万册?
某一期杂志畅销只是那一期的事,但是张潮的书基本都是“常销书”——常年畅销的书。
一顿饱还是顿顿饱,这账她还是算得清的。
朱妍玲相信这个决定虽然是自己临时决定的,没有请示领导,但萧建国一定会喜出望外!
张潮没有再多说什么,微笑着向朱妍玲伸出手,两人握了一下——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离开茶室以后,朱妍玲看着张潮远去的背影,马上掏出手机拨通了萧建国的电话,压着自己的雀跃道:“主编,告诉你个好消息,张潮没有答应把新小说给我们《花城》……”
电话那头的萧建国以为自己耳朵出问题了,问道:“什么?你再说一遍?好消息是什么?”
……
此刻张潮已经回到家里,打开电脑,开始根据《青春派》编辑们的选择,开始《装在套子里的人》最新一部分的写作。
对于现在的他来说,书交给哪个出版社并没有多大区别,各家给自己开的条件基本也是行业内的天花板。
像《原乡》这样的“纯新作”,版税基本就是25%,首印不少于100万册;
这一次的短篇小说集,因为已经在杂志上发表过,所以版税差不多在20%上下,首印应该也不少于50万册。
这放在全世界的作家里,都是非常炸裂的数据,只有寥寥几人可以与他媲美。
既然如此,张潮也没有以往那样的兴致,搞什么对赌、拍卖之类,既然朱妍玲都从广州找到BJ了,那他把这本集子给人家也没什么。
反正给谁都会在充分尊重他的意见基础上,组织最优秀的编辑、美术、装帧设计、印刷和营销一整个团队运作这本书。
这点上国内几家大社的能力区别不大。
至于说把书交给「潮汐文化」自己出版……且不说书号资质这些限制,图书出版这种传统的重资产型业务,张潮本来就没有兴趣搞。
毕竟当年一个杂志刊号都把自己折腾个够呛。
只是集子的名字,张潮一时半会还没有想好……
两天后,马伯慵的邮箱就又收到了张潮的邮件,正是《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第二部分,按照大家的投票结果继续写下去的。
这次马伯慵没有“独乐乐”,而是马上打了出来发给了所有人。
大家打开一看,张潮果然爽快,用细腻的文笔开始叙写“罗智”帮忙给“周莹莹”搬行李的内容——
【罗智叹了口气,转身朝向周莹莹,点了点头。这种时候拒绝帮忙显得太不近人情了,毕竟有个视频里就说「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罗智放下公文包,朝那个巨大的纸箱走去。
“太谢谢你啦!”周莹莹欢呼一声,蹦跳着跟在他身后,“我今天搬了一整天,最后就剩这个大家伙了,又重又笨,我自己根本弄不动。”
罗智在心里计算着:帮忙十分钟,然后回家,洗澡,躺床上,给刘颖发信息,然后规划下一次约会。他需要抓紧复盘今晚的表现,看看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他走到箱子前,试着抬了一下,确实不轻。为了避免弄坏东西,他问道:“这里面是什么?”
“嗯...一些回忆吧。”周莹莹的声音忽然柔和了下来,像刚融化的雪水,“主要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些东西,不舍得扔。”
罗智微微皱眉。按照「生活整理师娜娜」说的,“断舍离”才是当代年轻人应该遵循的准则。他的手机里经常收到“极简生活”的文章,告诉他如何将物品减少到最必要的程度。他自己的房间里除了一台顶配的电脑,一张工作台,一张床,几套换洗衣物外,几乎没有多余的东西。
“来,我先打开门,你帮我把它抬进去就行。”周莹莹已经快步走到了自己的门前,从牛仔短裤口袋里掏出钥匙。
罗智吃力地抱起箱子,跟着她走进了1702室。门一开,眼前的景象让他有些震惊——与其说这是一间公寓,不如说是一个色彩爆炸的展览馆。地上铺着几块不同花色的地毯,墙上贴满了电影海报、旅行照片和手绘明信片,沙发上堆满了各种形状的抱枕,茶几上摆着几盆小多肉植物,还有几个看起来是手工制作的陶瓷小摆件。
“放这边就行。”周莹莹领着他穿过这个缤纷的迷宫,指向卧室的大衣柜,“要放在那个衣柜顶上。”
罗智小心地穿行在杂物中间,生怕踩到什么。他的头脑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篇曾经看过的文章:《居家环境影响思维方式:整洁空间孕育逻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