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澳洲?炎洲!(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铜字模终于打造好,覆盖主要城市的运输线路也初步铺设完成。   大明第一份报纸在千呼万唤中走下了印刷台。   朱雄英和陈景恪两人,一起出席了这重要的时刻。   拿起一份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陈景恪心中感慨万千。   又一样前世常见的东西,被弄出来了。   朱雄英就没有那么多悲春伤秋了,他也拿起一份翻看起来。   因为是周报,所以量是非常足的,共计有十大张纸的内容。   第一篇文章是介绍周报的性质的,末尾是一份征稿通知。   所有人都可以给周报投稿,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审稿,被选中就可以免费在报纸上刊登。   还特意强调,是免费刊登,不要投稿人一文钱。   投稿人只需要自付邮费,把文章寄过来就可以了。   这要是放在前世,绝对会被唾沫喷死。   咋,刊登我们的文章,不给我们稿费,还想让我们出钱?   然而,在这个时代,这就是妥妥的良心。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出书,基本都是自费。   赚不赚钱反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自己的作品能发表,能被更多人看到,能扬名天下。   当然,也有人为了赚钱写书,为数还不少。   只是这种人要么是名士大儒,写出来的文章水平很高,大家争相传阅。   要么就是一些文人,匿名写一些上不得台面的玩意。   比如某瓶梅。   不论多少人吹捧这本书,都无法掩盖一个现实,它的作者不敢署真正的名字。   现在有一个面向全国的平台,愿意刊载你的文章,不收你的钱就已经是大善人了,你还好意思要润笔费?   陈景恪自然知道前世的规矩,可前世是前世,现在是现在。   他并没有生搬硬套前世的规矩。   不收投稿人的钱,已经是他有良心了。   话说回来,如果真发稿费,反而不方便投稿。   在没有银行转账的年代,如何给外地投稿人付款就成了问题。   通过信封邮寄?   别闹了,那是嫌信丢的不够多。   所以,不收费方便你我他。   第二篇文章是摘录老朱对吏治的看法,突出一个杀气腾腾。   第三篇是朱标写的,对新政的态度。说白了就是表决心,坚持新政一百年不变。   第四篇是朱雄英的,回顾了过往的历史,然后展望未来,构建一个大一统的大华夏政权。   第五篇就是陈景恪的,标题为大同世界。   详细阐述了大同世界的构想,并公布了一个标准。   物资充沛、精神富足、人人平等、法治文明等等。   在大同思想这本书里,他对大同世界的描述是人人如龙。   但这个改变太宽泛了,单拎出来还是需要具体一点才更容易让人理解。   然后他还逐条讲解了这些标准,物资充沛包括衣食住行、医疗等方面。   人人有住房、有衣穿、有工作、能吃饱喝好,生病了能得到及时医治等等。   精神富足,往小了说是人人能享受音乐、舞蹈、书籍,往大了说都能获得尊重。   他重点解释的是人人平等这个概念。   重点依据是道德经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在天地眼中,万物都是刍狗。   既然都是刍狗那大家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   还有佛家的众生平等,同样蕴含着人人平等的思想。   将人划分成三六九等,那是某些人的自私自利之举,是违背天理的。   所以,一个真正的大同世界,是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世界。   如此才符合天道伦常。   关于法治文明,他将前世的刑罚基本原则,也就是:   罪刑法定、刑罚面前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等拿了过来。   并延伸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等观点。   论证也很简单,自古以来就在追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还将历史上有名的那些强项令给列举出来,作为证据。   以此来说明,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了,也一直在追求法治文明。   只不过阻力太大,一直未能成功。   ……   后面他笔锋一转,承认大同世界很难达成。   但不能因为做不到就不去做。   正如那些先贤一样,他们的道德之高,正常人几乎无法达到。   难道就因为无法达到,我们就不歌颂不追求了吗?   这些孤独的道德标准,在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大同世界也是一样的。   虽然它很难达成,但有一个正确的目标,我们才能知道该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引领华夏走向繁荣富强。   这篇文章,陈景恪已经很收着写了。没有抨击任何思想,连影射都没有。   只是单纯的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完美世界,并用诸子百家,以及古之先贤的事迹做为论证。   告诉世人自己不是胡诌的,而是根据先贤思想事迹推导出来的。   并且还承认无法达成,只是希望能给为政者提供一个参考。   确保不会引起世人的反感和抨击,更是为了避免过早刺激到理学。   他希望能借助这一篇文章,引导世人来思考,大家需要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如果接下来有相关的投稿,他会利用自己的特权,挑选几篇刊登出来。   如果没有相关投稿,他就化名写几篇刊登。   以此来引导更多人参与进来。   等到参与的人多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人多了。   他再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