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徐允恭的见闻(1/3)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将工作交接好,徐允恭踏上了返回洛阳的道路。 辽东(黑)还是太荒凉了,普遍都是原始状态,很远才有一个村镇。 这也导致秩序比较混乱,走个十里八里就能遇到一伙儿收保护费的路霸。 得知徐允恭的身份,他们也只是客客气气的把人送走,没有丝毫的害怕。 而徐允恭也没有试图将他们送官之类的。 这些路霸是收了保护费,但也确实维护了这一段路的安全。 说的难听点,没有他们的存在,这一块儿出了事儿,衙门都不知道找谁来负责。 有了他们,出事儿了衙门可以直接找他们的麻烦。 这就是辽东的普遍现状,人烟过于稀少,朝廷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只有城池附近,人口密集开发的比较好,朝廷力量能管理的到,才没有这些人的生存空间。 等进入辽西(吉)地界,情况就好了许多。 几条主干道贯通全省主要府县,交通比辽东好了太多。 人口也稠密了许多,村镇的密度远高于辽东。 村镇周围都是整整齐齐的田地,时不时的还能看到几块稻田。 徐允恭知道,这些都是试验田。 将生长周期短的占城稻和江南稻,与东北的渤海稻杂交。 尝试培育出生长周期短、口感好、产量高的新稻种。 这个项目是当年刚拿下辽东的时候,陈景恪弄的,这些年他也一直都在关注。 知道是自家兄弟弄的,徐允恭自然多留了一份心,就先去稻田里看了看。 只不过这会儿还没到插秧的时间,什么都没看到。 他又特意跑到当地的研究室打探情况。 得知是代表陈景恪过来的,研究室的老农非常热情,拉着他参观了育苗室。 还给他讲了经验成果。 经过五年的建设,稻种研究室也有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流程。 从选种到育苗,再到插秧、收获等等,都有详细的步骤。 同时,整个东北地区的几家研究室,也加强了交流机制。 比如,每到冬天都会聚在一起开会,互相交流经验。 还会把自己培育出来比较优良的稻种互相交换。 当然了,他们培育的杂交水稻,还是比较原始的自然杂交。 和袁老他们的杂交水稻,在技术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产量也不是一个量级。 唯一的好处就是,一旦培育成功稻种不会退化。 可以自己留种一代代种植。 宋朝的时候,就通过这种技术,把占城稻和江南原生水稻杂交,培育出了生产周期短产量高的稻种。 南宋能以那么点土地,养活八千多万人,新稻种居功至伟。 现在,陈景恪组建的这些实验室,采用的就是这种原始育种办法。 如此几年下来,成果还是不错的,已经有了几种表现不错的稻种。 产量最高的一种,种在黑土地上,精细化照顾,可达到亩产四百斤。 普通种植,也能有三百斤左右的产量。 (明清时期,水稻亩产达到了四百斤,是古代巅峰。) 比起南方的水稻,这个产量都算是偏高了。 不过南方最少一年两熟,而东北只能一年一熟,算总产量依然是不如南方。 但对于东北本地来说,这个产量完全足够了。 现在他们要做的,是从这几个稻种中,筛选出性状最稳定的。 “到那个时候,咱们这苦寒之地,就能变成粮仓了。” 听到这个消息,徐允恭非常兴奋。 在辽东生活了这么久,他太清楚这里不稳定的原因了。 不是因为部族众多,也不是因为苦寒,而是生产不出足够的粮食。 这里部族多,但实力弱,真打起来不是大明的对手。 他们的优势就是拖,将大明的后勤拖垮。 只要大明能在这里建立稳定的据点,这些部族掀不起风浪。 至于苦寒? 东北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还有棉花,足够百姓有一套冬衣。 且东北最不缺的就是林业资源,足够百姓的火炕燃烧一整个冬天。 真要说过冬,北方的舒适是南方人想象不到的。 当然了,前提是要有火炕之类的取暖设备。 当年渤海国和高句丽,都能在这里建立稳定的秩序,难道汉人就不行了吗? 可以说,这里的自然环境并不是阻碍。 真正阻碍汉人在这里生存,建立稳定秩序的,是缺少一种适应当地又高产的粮食作物。 解决了这一点,就可以迁徙汉人百姓,可以建立村镇城池。 有了这些据点,就可以慢慢开发周边,同化本地的部族。 没有人喜欢朝不保夕的生活,靠种地就能填饱肚子,没有哪个部族愿意流浪。 大明给他们划分土地,提供农具种子,还有几个部族愿意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 只要他们固定下来,就有了同化他们的条件。 可以说,想要实现对辽东的有效统治,单纯靠武力是无法做到的。 粮食才是首要问题。 正因为明白这一点,徐允恭才更加的佩服陈景恪。 刚打下辽东,别人还沉浸在欢喜之中的时候,他已经开始布局研究稻种。 当初很多人都不以为然……准确说是所有人都不以为然。 就连徐允恭自己,都觉得毫无意义。 大明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人手,怎么能把宝贵资源浪费在这里呢。 是陈景恪一力坚持,才把这个项目推行了下来。 现在,事实再一次证明,他的决定是多么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