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4章 终章(1/11)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三韩之地集体请愿回归大明,消息一经传出可谓举世震惊。 有些人脑子里习惯性的浮现出阴谋论,好好的怎么就突然要求回归了? 莫不是朝廷用什么方法逼迫? 不过随后三韩故人的反应,打消了这种想法。 大明从三韩迁徙了百万民众,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 其中很多大儒,在迁徙后很快就找准定位,拥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尤其是围绕方孝孺和方学的那一群人,可以说是方学的中坚力量,在大明学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这些人听说三韩回归,表现的非常兴奋,纷纷唱起了赞歌。 我们和中原王朝本就是一家,早就应该回归了。 现在三韩国王和子民选择回归,乃是顺应天意之举。 他们不是干巴巴的硬吹,而是摆事实讲道理。 将大明这些年的丰功伟绩全部数了一遍,并得出一个结论。 大明离传说中的圣王之治不远矣。 连三韩人自己都这么说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阴谋论虽然还有,但大多数人都已经相信了,三韩就是仰慕华夏主动回归的。 然后对大明、对皇帝的鼓吹就出现了。 这是三皇德被天下,人心归附的表现啊。 对于三韩回归,还有个群体非常高兴。 那就是天下士子。 这一下要多出多少官位空缺啊,他们出仕的机会不就来了吗。 三韩之地是很远,可环境并不差。 关键它现在直属于中央朝廷管辖,去那里任职就是大明序列的官吏。 干上几年是可以迁官进入内陆任职的,简直就是最佳的跳板。 只是……士子们马上就想起,自从建章年间因为孔家和理学之事,朝廷暂停了科举。 至今已经九年。 九年,你知道这九年我们是怎么过的吗。 每每提起此事,士子们就痛心疾首,对孔家的怒气就会多一分。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对于朝廷灭孔一事。 读书人虽然表面上不敢和朝廷唱反调,但内心意见是很大的。 随着科举暂停的时间越来越长,无数读了半辈子书的士子,仕途之路就此被断绝。 大家的想法逐渐发生了转变,对孔家的怨念越来越重。 很多人已经在内心,将孔家和孔子进行了切割。 孔子是万世师表,但孔家什么也不是。 留着他们只会败坏孔子的声誉,太上皇灭孔做的好啊。 况且,太上皇也只是灭了曲阜一脉,取消了他们的尊号而已,又不是真的将孔子后人全部都诛杀。 没什么值得惋惜的。 读书人也不再避讳谈论孔家的恶行,甚至很多人公开场合批判孔家败坏孔子声誉。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打破孔家店,解救孔夫子’,这句话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孔子和孔家正式切割。 舆论的转变,让流落在外的孔氏子弟愈加的低调。 孟家(孟子后裔)等先贤后裔,也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再动不动就把祖宗名头抬出来吓人。 对此,老朱自然是非常高兴的,亲自出面废除了所有对先贤后裔的册封。 然后朱标出面对先贤后裔进行了训诫,让他们莫要堕了先祖声誉。 朱雄英则给圣贤庙的先贤,又追封了一系列荣誉,以示对先贤的肯定。 就连朱熹、二程等理学先贤,也同样进行了追封。 这让一直惶恐的理学派,终于安下心来。 朝廷此举就是表态,对理学的打压到此为止。 以后老老实实地做学问,不要搞什么圣人之言不可违,也不要拿什么礼教去荼毒百姓。 言归正传。 科举的废除确实为朝廷带来了诸多不便,期间一直有官吏奏请恢复科考,都被压了下来。 原因很简单,在大同思想没有成熟并传播开,朝廷是不会恢复科举的。 事实上,陈景恪和朱雄英也一直在探讨这件事情。 长期罢科举并不是一件好事。 目前朝廷用察举制,解决了官吏选拔的问题。 可这套制度的优缺点,汉朝已经给后人示范过了。 短期内确实非常有效,长期就会被官僚和地方大户把控,形成豪强门阀集团。 现在先贤后裔的册封被取消,理学也被打压成为普通学派,大同世界也已经传播开来。 是时候恢复科举了。 不过陈景恪却并不准备就这么恢复,他要对科举规则进行改良。 “超过四十岁不得再参加会试。” 这个年龄可不是陈景恪乱说的,而是翻阅了历代进士资料得出的。 除了个别天才,可以在十几二十几岁就考中举人进士之外。 大多数人考中进士的年龄在四十岁左右。 至于三四十还考不中举人的,比如儒林外史里的范进,这种就属于没有天分的。 可即便如此,他中举之后立马就成为大家嘴里的‘文曲星’下凡。 陈景恪不想再让‘范进’的悲剧重演,所以才设定了四十岁中进士的标准。 之所以设定在四十岁,而不是更加年轻,也是为了照顾底层读书人。 他们没有良好的师资资源,需要更长时间学习才有机会中举。 如果设定成三十五岁乃至更加年轻,对他们很不公平。 如果四十岁还考不上,也没必要再继续死磕科举了,换个行业说不定会更好。 对于他的这个建议,朱雄英自然是同意的。 作为年轻的皇帝,他也不希望满朝文武都是白发苍苍的老翁。 老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