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网络文学」的“大礼议”事件(第一更)(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诶,今年的「茅盾文学新人奖」初选名单你们看了吗?”
  “你说读者可以投票、可以推荐哪个?”
  “是啊是啊,你参加了吗?”
  “没意思,张潮都不参评。总不能让我给小四投票吧?”
  “这个消息早过时了,你看看这个……”
  “嗯?《异时空·中华再起》,中华杨?《飘渺之旅》,萧潜?《搜神记》,树下野狐?这都什么和什么呀?没听过过……”
  “网络小说啊,你没看过?”
  “网络小说?我就看过一本《第一次亲密的接触》,‘轻舞飞扬’‘痞子蔡’……哦,最近还有一部叫做《明朝那些事》,我在天涯上看的。”
  “不是一回事。”
  “这些小说……好看吗?”
  “好看呀!不过我推荐你看这本——《历史的尘埃》,作者知秋,神作!”
  “是吗?我看看。不对啊,这本书我看过!”
  “嗯?”
  “我读高中的时候,在学校旁边的租书店里租过。不过它不是「黄易」写的吗?书皮是黑色的……”
  ……
  在「茅盾文学新人奖」宣布将在传统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体裁外,把「网络文学」也纳入评选范围以后,就在不同的读者群体当中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大部分人对「网络文学」的认知还停留在2000年初,当时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再到后来的李寻欢、慕容雪村、邢育森、江南……
  他们虽然以网络为载体进行写作,但是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更靠近传统文学,并且最终的归宿也是走实体出版。
  至于2002年以后开始逐渐出现并日趋成熟的、以超长篇连载为主要形式、以网络付费阅读为主要商业手段的「网络小说」,反而淡出了主流文坛和实体书读者的视野。
  这也导致了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网络文学」处于“失语”状态。
  而直到「作家富豪排行榜」一次又一次被网络作家“霸榜”,最后甚至不得不单列出一个「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之后,主流文坛才意识到这个曾经看不上的“边鄙之地”,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巨物了。
  张潮的“新意见”,也并非一帆风顺,遭到的反对是他加入组委会以来最激烈的。
  但是在张潮的坚持下,这个奖项依旧被设立了,初选名单中除了痞子蔡、中华杨、知秋、李寻欢、今何在等人外,还有很多耳熟能详、在网络文学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ID——
  写出《诛仙》的萧鼎,《天行健》的燕垒生,《天鹏纵横》的流浪蛤蟆,《新宋》的阿越,《仙路烟尘》的管平潮,《步步惊心》的桐华,《朱雀记》的猫腻……
  当然还是有遗珠之憾。为了照顾老作家们以及考虑到社会影响,所选作品大多“正面积极”,那些太容易震碎读者三观的网络作家,如血红等,就暂时不位列其中了。
  即使这样,还是让许多老作家难以接受。
  一位老作家后来悲愤地对记者说道:“起初他提议把年龄限制到30周岁,我没有说话——因为我觉得要和庄重文奖(年龄限制为40周岁)做一个区分,无可厚非。
  后来他提议把初次发表作品的年限放宽到1999年,我没有说话——因为以前没有这样的新人奖,算是一种补偿吧。
  此后他又提议把引入读者投票制度,所有作品都要经过「网络」和「专家」双重评选,我也没有说话——反正我也不是组委会主席,手里也只有一票。
  最后他竟然提出把「网络文学」纳入评选范围,我觉得我该说话了——但说什么,都已经没有用了……”
  当记者问到这位老作家为什么“说什么都没有用”的时候,老作家支支吾吾了一会,最后还是叹了口气道:“张潮给的实在太多了!”
  说完记者和他自己都吓了一跳,老作家连忙找补道:“我的意思是,张潮给的数据太多了……我复述不来,你自己问他吧。
  总之,这是事关文学生死存亡的大事!你们一定要通过舆论的力量,让张潮知难而退,让组委会知错能改!
  大礼不可废,文学不可辱!看你们的了!”
  于是在外界越加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张潮不得不代表作协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对近1个月来,「茅盾文学新人奖」引发的种种争议进行回应。
  张潮本来还想以“我不是作协成员”推辞的,结果还是被王蒙、于华等人给推到了前台——谁让他是始作俑者?
  不过这也正是作协所希望的,一个奖项不怕有争议,就怕没人知道!
  像「茅盾文学奖」从一开始就伴随着争议前行——第一届获奖作品中就有个别非常不能“服众”,例如莫应丰的《将军吟》,无论获奖前还是获奖后,都鲜少有人提及,在文学史上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类似的情况还有第二届的获奖作品,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此外第二届姚雪垠的《李自成》也被认为对当代文学缺乏启示而被认为不应获奖。
  「茅盾文学奖」争议最大的时代,也是它最受关注的时代;后来大家发现每年的提名者,不是成名已久的老作家,就是各地作协的主席、副主席以后,争议固然小了,但同时也失去了关注。
  争议变小和关注变少,究竟哪一个先发生的,又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