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自我阉割”?最大危机!(1/3)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第二天一早,张潮就被急促的手机铃声给吵醒了。他拿过手机一看,发现是马伯慵打过来的,就接了起来,没来得及打招呼,就听兰婷急切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你赶紧看看昨天的《南国都市报》!”
张潮莫名其妙,问道:“啥?”
兰婷道:“你赶紧看,它上面发了篇文章,关于你的。”
关于我的,这不是很正常吗?张潮对自己上报纸早已经习以为常,于是道:“骂我的?”
兰婷道:“……比骂你还严重,总之你自己赶紧看看。我有些担心……”
兰婷算是比较了解张潮了,也见证了张潮在一连串的舆论争议中的表现,能让她这么忧心忡忡,想必那篇文章很有分量?
于是张潮谢了兰婷一声,挂了电话,然后才起床洗漱。家里肯定没有《南国都市报》,所以得出门去买。
张潮倒也没有着急,先在小区附近的早餐馆子吃了两个包子、一根油条,又灌了一碗豆浆,才悠哉地散步到附近的一个报刊亭去买报纸。
报刊亭的老板早就熟悉张潮了,一看到他来就满脸堆笑——毕竟这小伙子每次打完球都会过来买水、买饮料,有时候一买就是一整提,算是熟客——于是问道:“今天这么没带球?”
张潮笑道:“今天不打,过来买份报纸——昨天的《南国都市报》还有吗?”
老板闻言道:“昨天的?你等等,我找找。”说罢弯下腰,在报刊亭的冰柜后头翻找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才拿出一份《南国都市报》递给张潮:“这是昨天的,你要再来晚点我就退回去了——今天的新报纸你要不要?”
张潮接过报纸翻了一下,刚好看到那篇《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至暗之日》,副标题明晃晃地是自己的名字,就知道没买错,于是问道:“就要这份了。多少钱?”
老板一摆手道:“旧报不值钱,本来就有损耗率,就送你了!”
张潮不想欠人情,干脆买了一瓶最贵的运动功能饮料才离开。
他没有着急回家,而是溜达到了附近的公园,找了一张长椅坐了下来。附近都是晨练的大爷大妈,一个个精神矍铄,打太极的、跳扇子舞的、练气功的……不一而足。
这时候还没有广场舞,也不流行户外唱卡拉OK,所以还算比较清静。
张潮喝了口刚买的功能饮料,就开始看了起来——
【2008年的秋天注定被写入中国互联网发展史。当作家张潮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引发全民对推荐算法的恐慌时,当互联网企业被迫在舆论风暴中自证清白时,当公众将科技创新与“道德沦丧”粗暴画上等号时,我们不得不警惕一个危险的信号:
一场以“反思”为名的文化围剿正在扼杀中国科技产业的未来。而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正是以张潮这个中国最有名气的青年作家。他以“未来现实主义”为噱头,用虚构的文学想象代替现实逻辑,用煽情的故事细节取代理性思考,最终将中国互联网企业推向了道德审判的刑场。】
这个开头不一般啊!张潮的态度从之前的放松变成了认真,因为这篇文章确实切中了他在写这些小说之前的一些犹豫,那就是它们会不会影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进程呢?
虽然最终的结论是不会,因为那是滚滚如潮的大势,自己的小说顶多算投入洪流里的石头,能激起一些浪花而已。
但是这篇评论的作者却似乎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将之作为一个突破口展开了对张潮的批判,而且文笔之犀利、用词之毒辣,丝毫不输给过去火力全开的自己。
不过张潮也没有慌张,这点“雅量”他还是有的,于是淡定地继续看了下去:
【张潮并非首次展现对科技的悲观预言。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对“卖肾买手机”的悲情渲染,再到《画皮》中“主播虚拟身份”的信任危机,这位作家始终沉迷于构建技术威胁论的故事框架。在《装在套子里的人》里,他的创作手法更趋极致:
算法工程师罗智被塑造成既操控系统又被系统反噬的“双重囚徒”,用户画像成为数字牢笼,推荐算法变成思维枷锁,甚至连恋爱选择都被解释为数据操控的产物。这种将技术要素极端化、妖魔化的叙事策略,本质上是对科技创新过程的文学暴力。
不可否认,张潮敏锐捕捉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某些症候。当我们在2008年见证QQ注册用户突破8亿、网购年交易额破千亿、千度搜索市场份额超60%时,技术确已深度介入日常生活。但问题在于,文学创作是否应该以“未来预批判”的名义,将尚处萌芽阶段的技术可能性直接等同于必然灾难?
当小说描写罗智因算法推荐忘记高中暗恋对象时,是否刻意混淆了记忆模糊与技术操控的本质区别?当故事暗示周莹莹的恋爱偏好源于数据诱导时,是否故意忽略人类情感选择中复杂的非理性因素?这种将技术变量无限放大的创作逻辑,本质上是用反乌托邦的叙事快感替代了对科技发展的客观认知。】
看到这里,张潮都要忍不住对这个评论文章的作者喝彩了,他又回到开头看了署名,是一个叫做「定风波」的作者,应该是笔名,不过张潮对这个名字毫无印象。
这个作者不仅通读张潮近期的文章,而且做了非常深入的研究,这些分析在从文学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