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一发入魂!(月底求票)(1/3)
天才一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kjxw.com,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内容容易缺失,阅读体验极差,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
这件事不仅是“始作俑者”林楚生发懵,作为“当局者”的张潮也“迷”得很。因为接下来的几天,除了“南国系”的报纸有一些零星的报道和千度的贴吧里有个别讨论串之外,就没有什么下文了。
千度强在搜索而不是网络舆论,也没有自己的门户网站和有影响力的公共媒体平台,所以它那点帖子完全不成气候。
这让“蹲了一手”的张潮浑身刺挠,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直到他接到了王蒙的电话:“喂,小张啊,你就别抻着大家了,有什么想法可以直接说!”
张潮:“嗯?”
王蒙接着道:“你那几篇小说我都看了,尤其是最后一篇《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得很好啊。这些小说都是展现咱们文学发展、进步的好素材。
但是你一上来就准备‘引蛇出洞’,这有点过分了啊!”
张潮:“啊!?”
王蒙听张潮在电话那边的动静,似乎还在装傻,就有点生气,声音也变得严肃了一点:“张潮啊,以前你受过一些委屈,有些应激我理解。
但是现在不管是文学界、媒体界,还是其他什么界,对你普遍还是赞扬为主的嘛!
不要对以前的事情斤斤计较——再说了,你也没吃过亏不是?”
张潮:“……呃……好,我听您的。”
张潮这时候才有些反应过来,原来外界都把《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的至暗时刻》这篇文章当成是他自导自演的了。
和之前《狗日的张潮》一样,走最极端的路,让其他质疑者无路可走。
但这次张潮觉得无比冤枉——这篇文章的角度颇为刁钻,他自己都没有考虑得这么周全。
张潮前两天还和「潮汐文化」的小伙伴“叭叭”吹会遭遇多大的舆论风波呢,没想到直接就打脸了。
现在的情况是,除了那个真正的作者,所有人都认为「定风波」就是他张潮;在形势明朗之前,谁也不敢轻易跟进。
省得像过往的许多前辈一样,被张潮吊在舆论的耻辱柱上抽打。
张潮终于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又琢磨了一会儿,抄起手机给马伯慵打了过去……
而林楚生这几天更是夜不能寐,着急上火的嘴唇上都起了几个大燎泡。
他不仅连吃了几天的闭门羹,更痛苦的是他没办法把「至暗时刻」这篇文章是他写的这个事实告诉外人——连那天一块吃饭喝酒的专栏作家「李旭飞」都不能。
操盘手哪有这么早自己露面的道理?
作为「南国系」的资深编辑,《南国都市报》的副主编,他要替「定风波」掩盖身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直接说是自己一个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的朋友就可以。
这个“朋友”现在变成了张潮,那问题可就大了。
要是自己出面认领「定风波」,后果至少有三个:
第一,那些记者、评论员、专栏作家,想必都会露出会心一笑——“哦,原来是你啊!这是哪儿领了公关经费了?”——接着肯定是“狮子大开口”。
日常约稿和“特稿”,价格从来就不同。
第二,自己没办法解释动机,无论是撰稿的动机,还是匿名的动机,都没办法解释。作为报社的副主编,他没有理由更不能有立场地以个人身份参与到这种舆论事件当中去。
如果让人知道,甚至这个副主编都没的做了。
第三,他也知道自己对摩根来说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他作为中国颇有影响力的大报的副主编,可以作为中介来做很多摩根不能直接出面做的事。
而自己的一旦曝光,成为众矢之的,这份价值毫无疑问会大打折扣。
因此现在的情况只能是“打落牙齿和血吞”,再想另外的办法。
可是还没有等他想出办法来,就有陌生署名的文章,连续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等不同类型的报纸上。
比如《论张潮小说的空心化叙事》——
【从文本结构分析,这部被冠以“社会实验“之名的作品,本质上是对契诃夫经典的拙劣模仿。罗智这一角色看似象征被算法操控的现代人,实则只是作者拼贴社会焦虑的容器——约会依赖推荐系统、同学会发现篡改记忆、工作陷入道德困境……
这些情节看似犀利,却暴露出作者对计算技术和人性的肤浅认知。当算法工程师罗智竟能轻易被手机推送拉回原有的思维时,这种戏剧化处理已与真实的世界背道而驰。】
还有《解构张潮小说的社会破坏性》——
【小说中反复强调的“信息茧房”概念,本质上是对技术演进的认知错位。将推荐算法等同于思想禁锢工具,这种非黑即白的论断完全无视了技术中立性原则。
以罗智发现周莹莹浏览程序员相关内容为例,作者暗示算法操控恋爱,却故意忽略用户主动检索的行为数据——这恰是统计学中的“幸存者偏差”陷阱。
更荒谬的是,当现实中的企鹅、阿里等企业接连发布关于技术伦理的宣言时,张潮反而保持了诡异的沉默。】
另一篇《伪启蒙者的生意经:论张潮小说的道德绑架产业链》则将对张潮的道德批判推到了极致——
【从《花城》杂志的殷勤约稿,到「潮汐文化」公司的悄然壮大,张潮团队完美演绎了如何将道德制高点转化为财务报表上的数字。当我们拆解这个“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